也能让我们不断改进服务。”
夜幕降临,初试营业的“明超市”暂时平静下来。
李明和他的团队围坐在店内简单的灯油灯下,互相交流今天的心得。
老赵感慨道:“我一向做木活,如今竟也学会了管理生意,这日子真是新奇。”
阿玉则附和:“李兄的点子虽然怪异,但看今天众人围观,似乎有点未来的味道啊。”
陈伯则略显沉思:“只是要让更多人接受这新鲜事,还得慢慢来。
你看,虽有不少赞赏,但也有不少质疑。
关键是如何让人信服,如何在这古老的市场中开辟一条新路。”
李明笑道:“正因如此,我们才需要不断改进,不断学习。
未来的‘明超市’不仅仅是一家店铺,而是一个新商业理念的起点。
只要大家团结一心,勤勉经营,这里也能焕发新的光彩!”
他拿起纸笔,开始在一角写下计划草图:增加品类、引入更多计价工具、甚至考虑如何和镇上其他商家合作,让古代的商业面貌焕然一新。
“明超市”刚刚开业几日,李明便发现,古代人的消费习惯和观念远比他想象中复杂。
一天清晨,正当店内熙熙攘攘之时,一位气宇轩昂的本地富商走进来,环视四周后冷声说道:“这店铺虽然装潢新奇,但你们这定价、交换方式未免太不合规矩!”
富商的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,顿时引来了一阵窃窃私语。
李明上前解释:“在下采用的是公平透明的定价方式,每件货物都有明确标价,既保障买卖双方的利益,又避免无谓的讨价还价。”
富商却摇头道:“你这算是变革?
恐怕搅乱了市场秩序!”
说完,便转身离去。
眼看几位跟随者也跟着议论纷纷,李明只得苦笑,自言自语:“看来,要让大家接受现代商业理念,绝非一日之功。”
与此同时,另一边的老赵正忙于调试新做的货架,阿玉在一旁打理货物,陈伯则忙着记账。
李明深知,光有热情和理念还不够,还必须解决这些实际经营中接踵而来的难题。
除了文化冲突,超市的供应问题也日益凸显。
一次,李明接到一个订单,要求提供大量新鲜粮食和蔬菜,考虑到古代没有现代的物流体系,他不得不四处奔走,寻求本地农户的合作。
在一个偏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