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零五推文 > 其他类型 > 树人中学的老师们鲁迅周树人全文

树人中学的老师们鲁迅周树人全文

用户11091833 著

其他类型连载

树人中学的老师们(上)贾庆斌我所要给您讲述的这所学校是一所民办中学。学校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。校址原是生产大队的砖瓦窑厂,后窑厂搬往别处,几个大队因陋就简,合伙在此设立联办初级中学(简称“联中”),撇下的厂舍也便成了校舍。所谓联中,就是一个地方联合创办的民办学校,虽属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,但与那些公办中学相比,设施相对简陋、条件相对落后,师资力量相对薄弱,经费也是由国家拨付一半,地方自筹一半。学校任课教师大多是从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文化水平较高、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,另一部分是从回乡高中毕业生中招选上来的。他们与拿国家工资的公办教师不同,每个月仅能领到国家发给的八块五毛钱补助费,其中一部分还要交所在生产队,由生产队标一个劳动力的工分,...

主角:鲁迅周树人   更新:2025-04-11 16:16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鲁迅周树人的其他类型小说《树人中学的老师们鲁迅周树人全文》,由网络作家“用户11091833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树人中学的老师们(上)贾庆斌我所要给您讲述的这所学校是一所民办中学。学校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。校址原是生产大队的砖瓦窑厂,后窑厂搬往别处,几个大队因陋就简,合伙在此设立联办初级中学(简称“联中”),撇下的厂舍也便成了校舍。所谓联中,就是一个地方联合创办的民办学校,虽属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,但与那些公办中学相比,设施相对简陋、条件相对落后,师资力量相对薄弱,经费也是由国家拨付一半,地方自筹一半。学校任课教师大多是从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文化水平较高、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,另一部分是从回乡高中毕业生中招选上来的。他们与拿国家工资的公办教师不同,每个月仅能领到国家发给的八块五毛钱补助费,其中一部分还要交所在生产队,由生产队标一个劳动力的工分,...

《树人中学的老师们鲁迅周树人全文》精彩片段

树人中学的老师们(上)贾庆斌我所要给您讲述的这所学校是一所民办中学。

学校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。

校址原是生产大队的砖瓦窑厂,后窑厂搬往别处,几个大队因陋就简,合伙在此设立联办初级中学(简称“联中”),撇下的厂舍也便成了校舍。

所谓联中,就是一个地方联合创办的民办学校,虽属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,但与那些公办中学相比,设施相对简陋、条件相对落后,师资力量相对薄弱,经费也是由国家拨付一半,地方自筹一半。

学校任课教师大多是从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文化水平较高、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,另一部分是从回乡高中毕业生中招选上来的。

他们与拿国家工资的公办教师不同,每个月仅能领到国家发给的八块五毛钱补助费,其中一部分还要交所在生产队,由生产队标一个劳动力的工分,和社员一起参加队里的口粮分配。

特殊年代赋予他们一个共同的称号——“民办教师”。

他们没有受过正规化的师范教育,用他们的话来说“我们都是土八路”。

在国家师资人才短缺的年代,正是这支庞大的“土八路”教师队伍,才支撑起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半壁江山。

民办教师们发扬老八路“在战争中学习战争”的光荣传统,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求索、提高,他们在艰苦的工作环境条件下,扎根三尺讲台,教书育人,年复一年,月复一月,日复一日,兢兢业业,无怨无悔地书写着一代民办教师的苦乐年华。

——这都是上世纪70年代、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旧话题了。

不知是哪位有识之士,为这所联中取了个一语双关的名字:树人联中。

这名字竟被教育行政部门采纳,学校大门郑重地挂上了“蓝陵公社树人联办中学”的牌子,学校也正式有了“邹县蓝陵公社树人联办中学”的官方印章。

岁月辗转,学校名称发生变化,官方和民间皆简称此校为“树人中学”。

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,字豫才。

学校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,其办学宗旨也就不言而喻了。

话说1977年新学年伊始,树人中学来了位新校长,姓张,名风雷。

他那时30多岁,正值年富力强,是联中校长中的佼佼者。


联说得好: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”

张校长的一番话,使得汪洋受宠若惊,他在心里暗下决心,领导既然将我推到高中的讲台上来,那我就没有任何理由推卸这个责任,也绝不能让领导们失望。

但他心里明白,没有哪个老师随随便便就能教好语文课的,何况高中语文课。

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不倾洒一腔心血,难能浇灌出语文教学的绚烂之花!

汪洋接过新的任务,开始了他的高中语文教学之旅。

首先,他要吃透教材,吃透学生。

全班40多名新生,好在多数是他从初一教上来的学生,少数是从外校来的陌生面孔,他要慢慢地熟悉他们,了解他们,和他们建立感情,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环境,跟上他的教学节拍。

周末、星期日,他已舍不得休息,就在学校语文办公室里仔细研究教材,精心撰写教案。

他认定,没有一个优质的教学方案,难有一个优质的教学过程。

他从来不教无准备之课,总是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个精炼而生动的教学方案。

他不惜牺牲属于个人的休息时间,把功夫花在备课上。

今天是周六,下午早放学,他洗了衣服,又匆匆浇了自留园,不容怠慢,就匆匆返回学校,专心致志地撰写起下周一、周二的讲读教案。

整个校园静悄悄的,窗外的洋槐树上,有鸟儿婉转地唱着美妙的曲儿。

橘黄色柔和的夕阳斜射进窗棂,照在办公桌上,温馨而宁静。

沏上一杯茉莉花茶,屋内袅袅散发着茶水淡淡的芬芳。

他今天所要撰写的讲读教案是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和鲁迅的诗《自嘲》和《自题小像》。

不知不觉,墙上的挂钟的时针已指向夜晚十一点。

他终于觉得有些倦了。

于是,他放下手中的笔,收起课本和教案簿,吹熄了灯,徒步回家,他准备明天继续加班备课……周日下午例会,孙主任通知汪洋周二听他的语文讲读课,说还特意邀请了国办高中一位资深语文老师参加听课和评课。

这位老师竟是汪洋高中时的语文老师,这使他一阵激动,心里忐忑不安起来。

他暗暗告诫自己,一定要把课上好,以期得到老师的点评。

周二早晨第二节课。

张校长、孙主任领着听课的老师们提前
之余,他燃灯熬夜写文章,小说、散文、诗歌,甚至剧本,他都入了迷似的在那无尽的方格稿纸上苦苦跋涉。

他幻想着将来成为一名柳青、赵树理式的农民作家。

因他的村庄离学校近在咫尺,就经常去学校里向老师们借书读。

因志趣相投,他结识了酷爱文学创作的孙海波老师。

孙老师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和追求的人,上高中时,孙海波是班里的文科尖子生。

高考时,野心勃勃的他,填报的志愿是北大和清华。

第一次高考,他没有考中,但他不灰心,在老师们的鼓励下,打算复读再考。

但当时,孙海波的家庭非常困难,一大家子人,穷得几乎揭不开锅了,哪有钱再供他复读?

即使考上北大清华也交不起学费啊!

孙海波只好放弃了他的北大清华梦,考了个二年制的速成师范,就参加工作挣钱养家糊口了。

梦想成空,但孙海波不死心,教学之余,他执着地搞起了文学创作,锲而不舍地追逐着他的作家梦。

本是文学同路人,知音相交,友情至深。

汪洋经常去孙老师那儿借书看,无论书籍、新旧报纸、杂志,孙老师总是慷慨地借给他,毫不吝啬。

晚上,只要孙老师在校,他抬腿就往联中跑,茅屋宿舍,彼此秉灯交流创作心得,诉说写作甘苦,每每叙谈至半夜。

一个偶然的机遇,树人中学一位语文教师赴外地参加培训,学校耽搁着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师岗位。

孙老师自然想到了文友汪洋,就向校长竭力推荐,校长经过一番考察,惊诧汪洋语文能力非凡,向上级来了个先斩后奏,就大胆任用了他。

困厄之下,汪洋有幸遇到了伯乐,不胜感激。

他珍惜教育事业如同珍惜自己的生命,对语文教学格外倾情。

他凭着人民教师的赤诚之心,钻研业务,勤奋教学,以校为家,各项工作兢兢业业,任劳任怨,因而赢得了学校领导的器重和老师们的敬佩。

就这样,民办教师汪洋成了树人中学语文教研组的顶梁柱。

汪洋从教的第二个年头,孙海波因病休假,原校长调走,新校长上任。

恰在这时,辖区内一村支书的小舅子当兵退伍,不愿参加生产队劳动,就托他姐夫让新上任的校长安排在联中教学,说数理化不通,只能教
走进了高一教室。

上课铃响了,汪洋老师端着课本、教案走进教室,微笑着环视整个课堂,却意外地发现公社分管教育的孟主任也坐在了课堂上。

众目睽睽之下,他开始有些紧张,他毕竟没有做过大场面的公开课,况且还有他的老师和领导在课堂上。

他喊声“上课!”

,班长喊声“起立!”

学生们齐刷刷起立,“坐下!”

学生们又齐刷刷坐下。

“今天我们来学习古代散文《岳阳楼记》!”

说着他转身在黑板上工整地板书下课题并板书作者范仲淹,一番作者的生平简介以及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和缘由,便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主题意境。

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。”

他始终坚信古人读书之经验,注重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朗读、熟诵,尤其脍炙人口的佳作篇章。

他改变晨读那种放羊式读书传统,充分利用30分钟晨读时间,在范读、朗读、轮读、默读过程中,指导学生自行解决生字生词,让学生粗略理解课文大意,这为他每堂45分钟的讲读教学做好了铺垫。

今天的《岳阳楼记》讲读课,他将从文题末的一个“记”字进行破题:“大家中,谁来解释一下这记字的意思?”

同学们踊跃举手各表其意:记载、记述、记录……“没错,都有这种种意思在里面。

但我要强调的是:记,是古代的一种文体,属于散文范畴。

它可以记人和记事,可以记山川名胜,可以记器物建筑,故又称之为‘杂记’。

记,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、描写为主,兼有议论和抒情成分,如《醉翁亭记》、《小石潭记》、《桃花源记》、《岳阳楼记》等等,都是古代这种文体散文的代表。”

“范仲淹与滕子京同为宋朝被贬谪守地方的官吏、又同是‘迁客骚人’。

本文作者受滕子京之邀,又是如何以志士仁人之情怀为岳阳楼作记的呢?

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文章开篇第一段。”

学生齐声朗读……师:“宋仁宗庆历六年,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后重新修建岳阳楼,至六月间即将落成,遂函请好友范仲淹为新岳阳楼作记。

范仲淹登上岳阳楼凭栏眺望洞庭湖壮丽景色,感触之余,便欣然命笔,写下这篇著名的《岳阳楼记》。”

汪洋立于三尺讲
态度和蔼可亲,性格爽朗豪放,说话清脆响亮,因土生土长,言语朴实无华,通俗却常含哲理性。

而且说话时总爱微笑,那笑犹如阳光般灿烂。

张校长新来乍到,放下行李,就跑各个办公室,拉把破旧的椅子坐下,和老师们促膝交谈。

教导主任孙海波笑着说:“老张,你来了,我真想给你弄个校长室,可是学校房子太紧,又实在腾不出个地方。”

孙主任说着,面带惆怅,一筹莫展的样子。

张校长笑了:“要什么校长室,有地方办公就行了,看你老孙还真当回事似的。

校长嘛,有一群好搭档那才是最重要的,若大家都不与我协作,我这校长再有本事,不也是光杆司令一个?。”

张校长的一席话,逗得老师们笑起来。

中午,张校长到各个教室、师生宿舍观察了一圈,然后就去了学校后面的伙房。

这伙房是三间狭小低矮的青砖瓦屋,西面两间是教师伙房,东面一间隔着屋山是几位住校老师用餐的地方,里面摆放着一方小饭桌和8个小板凳。

四面白灰墙皮被烟熏过变成了灰色,屋顶木板被烟熏得乌黑发亮,看样子学校搬来之前就是厨房了。

看罢,他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,立即喊来了孙主任,说:“老孙,下午喊几个没课的老师帮忙拾掇一下这间伙房,我就在这间屋子里办公、住宿,你看咋样?”

“你是说要在这锅屋里办公?”

孙主任惊诧道,“哎呀,不行,不行!

狭小不说,还黑糊燎疤……”张校长立刻打断孙主任的话,“怎么不行?

墙壁是黑的,用报纸一糊,不就美观了?

我看过了,学校后面的砖窑周围的土里埋得到处都是砖头,把它挖出来,铺屋地,不是很好的地板砖么?

就这么干!”

说着,二人都笑了,他们边走边聊,张校长说:“我们学校条件差,这是事实,环境改造人,人可以改造环境!

我们现在的条件再差,也总比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小学强几倍吧!

我上师范时的班主任老师,经常给同学们讲起,他在邹东抗日根据地创办抗日子弟小学的亲身经历。”

说到这里,张校长向孙主任娓娓讲述了邹东抗日子弟小学的真实故事:那时哪有什么专门的学校?

都是借用民房做教室,也

相关小说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