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川菜馆大快朵颐!
他在心里哀嚎,林小姐,你就不能挑个别的时候吃火锅或者毛血旺吗?!
评审结束后,他立刻拿出手机,犹豫了一下,还是给林晚发了一条信息,尽量让语气显得平淡:“林小姐,中午吃的什么?”
很快收到回复,附带一张图片:红油滚滚、热气腾腾的麻辣烫,旁边还有一碟蘸料,看起来就战斗力十足。
林晚的文字带着点无辜:“麻辣烫呀,陈先生也喜欢?
这家味道超正!”
陈默哭笑不得,回了一句:“……还好。
下次开重要会议前,麻烦林小姐‘口味’清淡点。”
林晚看着信息,先是一愣,随即反应过来,忍不住笑出声。
原来他那边“直播”得如此清晰。
她想象着陈默一本正经地汇报工作,嘴里却在“享受”麻辣烫的场景,觉得既抱歉又好笑。
她回复:“收到!
下次一定注意!
今天这份‘热情’,希望没给陈先生添太多麻烦。”
通过这次小小的“事故”,他们之间的交流似乎又自然了一些,从纯粹的味觉传递,开始延伸到线上的文字互动。
随着了解的加深,情感的种子也在悄然萌芽。
林晚发现自己越来越在意陈默的“味觉反馈”。
她分享美食时,会期待他那边是否能感受到同样的愉悦。
当“尝”到他那边传来疲惫或简单的味道时,会忍不住有些担心。
她发现自己开始关注除了味道之外的陈默:他工作时的专注,他偶尔流露出的冷幽默,他面对难题时的坚韧。
而陈默,也发现自己越来越习惯于林晚的“味觉打扰”。
那些突如其来的味道,不再仅仅是奇怪的生理现象,而成了他刻板生活中一抹意想不到的亮色。
他开始期待那些味道的出现,期待通过味蕾去感受那个与他截然不同的、鲜活而感性的灵魂。
他甚至在想,如果有一天,这种链接消失了,他会不会感到……失落?
这个念头让他自己都吓了一跳。
梧桐里的改造项目也在稳步推进。
林晚关于老字号餐饮文化价值的报告,为陈默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。
有一次,他们在讨论一家濒临失传的传统糕点铺“艾草青团”的保留方案时,林晚描述着那青团独特的、混合了糯米、艾草清香和豆沙甜味的口感,以及它承载的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