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逸的强硬作风,而是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。
同时,凌轩在一些公开场合,也会巧妙地提及苏敬之在礼部任职期间的功绩,维护他的声誉,这让苏敬之心中对凌家的敌意渐渐有所缓和。
而苏瑶在府中,也在为化解矛盾不懈努力。
她深知父亲的脾气,不能过于急切地劝说,只能在日常生活中,潜移默化地改变父亲对凌家的看法。
每当与父亲谈论朝堂之事时,她总会有意无意地提及凌轩的才华和为人,讲述凌轩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怀。
有一次,苏敬之因朝中事务烦心,回到府中后,坐在书房中长吁短叹。
苏瑶见状,轻轻走进书房,为父亲沏了一杯茶,说道:“父亲,女儿听闻近日朝堂之事,您想必十分劳累。
其实,凌家公子凌轩,对您的一些政策理念也颇为赞赏,还在暗中出力,帮助您的议案通过呢。”
苏敬之微微一愣,说道:“瑶儿,你所言属实?”
苏瑶点点头,说道:“千真万确,父亲。
凌公子虽为武将之后,却饱读诗书,深知国家发展之道。
他与凌将军,在许多事情上的看法,并不完全相同。
女儿相信,若我们能多一些了解,或许能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。”
苏敬之陷入了沉思,他想起凌轩在朝堂上的表现,心中不禁有些动摇。
苏瑶见父亲有所松动,心中暗暗欣喜,继续说道:“父亲,女儿与凌公子相识已久,深知他的为人。
他对女儿真心实意,女儿也对他情根深种。
若因家族之间的矛盾,让我们有缘无分,女儿实在心有不甘。
还望父亲能再考虑考虑。”
苏敬之看着女儿眼中的期盼和坚定,心中长叹一声,说道:“瑶儿,为父也并非铁石心肠。
既然凌轩这孩子有此心意,为父也愿意再观察观察。”
与此同时,凌轩也在凌逸面前,不断提及苏瑶的善良和聪慧,以及苏敬之在文化礼教方面对国家的贡献。
他劝说父亲,在朝堂上不妨多一些包容和理解,以大局为重,不要让私人恩怨影响到国家的发展。
凌逸在儿子的劝说下,也开始反思自己与苏敬之的矛盾。
他意识到,自己在朝堂上的一些行为,或许过于强硬,没有给对方足够的尊重。
为了儿子的幸福,也为了家族的和睦,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