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拉着顾振北跟大家做了个自我介绍,所有人互相认识了一番。
有军籍的一共四个人,班长谢洪凯,还有两个农机手,蒋文明和郭定胜,剩下一个就是顾振北自己。
至于剩下的八人,有三人是技术过硬的农垦队员,同时他们也是农机手。
其余就是五个知青。
班里的六个知青,只有傅湛一个人是拿到证书的农机手,这小子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顾振北把老娘给他准备油酥花生拿出来,也没多少,一人抓一把,算是个意思。
大家都高高兴兴的接了。
轮到傅湛的时候,他特意给多抓了两大把,这小子晚上吃那点东西,根本不顶饱。
谢洪凯介绍完就收起了笑脸。
一脸严肃的跟大家安排了接下来的任务。
机务连今年种了两万五千亩地的大豆,现在只收回一万亩,还剩一万五千亩。
“刚刚接到团部消息,气象站预计接下来几天马上就会有大风和暴雨天气,霜期也提前来临,目前咱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
连长刚刚开会下了死命令,从今晚开始,启动昼夜抢收模式,做到人歇机不歇,轮番上阵。
在霜冻来临前,哪怕不眠不休,也要把粮食抢收回来!”
成熟期的大豆植株较高,暴雨强风容易导致倒伏,不仅增加机械收割难度,倒伏豆株接触潮湿地面后还会加速霉烂,暴雨天气也会给晾晒增加难度。
早霜可能提前终结大豆成熟期,导致豆荚冻裂、籽粒不饱满。
总之这个时代的劳作,就是人力在与自然博弈。
三班一共有五台收割机,十二人中有七人是持证上岗,可以轮换着驾驶收割机作业。
在抢收、抢种这种高强度作业中,副手也被允许临时顶岗,缓解主驾驶员疲劳,不过这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。
因为副手基本上都还未取得专业技能证书,只是耳濡目染会操作机器,但并不娴熟。
一声令下,马上带队出发,所有人奔赴田间地头。
各班都分到五千亩地的任务,什么时候这些大豆收完了,大家才能停下来休息。
按照每辆收割机每天收割两百亩来算,五台机器得工作五天才能把这五千亩大豆收回去。
可现在已经没有五天时间给他们了。
这年头的天气预报也不是特别精准,说不定明天后天这暴雨狂风就要来。
所以他们只能连轴转,能抢多少是多少。
夜间作业和白天不同,驾驶员依靠车灯照射和凭借对地块的熟悉,结合车灯照射范围调整行进路线。
这个时候,全凭驾驶员的经验积累。
收割速度也比白天低,因为视线受阻,很容易发生机械故障,比如链条卡入杂草等,连傅湛这种熟手也放慢了速度。
顾振北作为傅湛的副手,手持手电筒辅助观察机械运行状态,照射割台区域以防漏割,同时观察是否有倒伏植株需人工捡拾。
同时通过哨声、喊话等方式提示驾驶员调整速度或方向。
傅湛本来没指望顾振北能给到自己什么帮助,毕竟才刚来,什么都不懂。
没想到顾振北做的很好,懂得灵活变通,眼力精准,反应及时,表达指令清晰,确实让他轻松了不少。
两人配合的很好。
到凌晨5点的时候,几个农机手都扛不住了,需要休息,副手又顶了上去,换他们下来休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