拥有我不敢拥有的所有东西。”
文档很短,只有五千多字,却如同她灵魂深处的一道惊雷,把过去所有她以为的“巧合”全都击碎。
文中的林婉——穿红裙、爱喝甜酒、谈吐得体、工作出色、恋人名叫“白谦”。
一模一样。
甚至连小说设定中林婉打工的咖啡馆,都与林晚最近梦中“她”出现的场所完全重合。
林晚盯着电脑屏幕,手指在键盘上僵硬地颤抖。
不是“她”模仿了林晚。
是林晚早在很多年前就构建出了“她”。
她写出了“林婉”——一个比她更讨喜、更合群、更容易被爱的人格。
可她忘了这篇小说。
直到现在,“林婉”活了过来,占据了她的生活,并以她为名在这个世界上繁衍存在感。
“她不是我写的角色。”
林晚喃喃说出这句话,又立刻反驳自己:“不,她是我写的,但她也不是。”
她是“自我剥离”写下的幻想,是林晚不断逃避“成为自己”时的出口,是一张完美面具,拥有独立意识后,开始反噬原始载体。
**林晚去见了她的心理师,把这份小说打印出来交给对方。
心理师看完后,语气前所未有地严肃。
“林晚,这不仅是人格投射,也是精神创造。”
“你曾在极度压抑的状态下,将未能实现的自我愿望具象化为角色,然后赋予她完整的性格、外貌、情感。”
“你用小说,把‘她’写成了现实中你无法成为的人。”
“这不是梦游症,也不仅仅是人格分裂。”
“这是一次彻底的认知结构对抗。”
“她不是你写的角色。
她,是你写出来的现实人格。”
林晚怔住了。
她问:“那她还会再回来吗?”
心理师没有直接回答。
她只是反问了一句:“你还想写她吗?”
林晚沉默很久,摇了摇头。
“我不想再逃进她的身体里了。”
**那天晚上,林晚重新打开笔记本,建立了一个新文档。
不是写林婉,而是写林晚。
写那个怕黑、会哭、爱胡思乱想、每天都害怕失败的林晚。
她写她小时候在被窝里看言情小说哭到抽噎的自己。
写她高三被母亲扇了一巴掌后,躲进图书馆哭了一夜的自己。
写她大学第一次上讲台手心全是汗,最终却讲完了整堂演讲的自己。
那些故事,从没有人看过,也没有人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