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熟悉的、讲解历史时的模样,尾巴上的 “祥瑞” 二字,不知何时变成了 “铭记”。
午后,城中村出租屋 苏晴坐在吱呀作响的木椅上,盯着墙上的 “华夏文明谱系图”:“所以,我们召唤的不是英灵本身,而是世人对他们的记忆?
就像…… 就像把散落的拼图重新拼起来?”
她指尖划过岳飞画像旁新出现的小字,忽然抬头,发现江临正在整理从图书馆带回的《金佗稡编》,书页间夹着半张泛黄的纸 —— 是她大二时帮他修改论文的笔记,页眉上画着小小的铠甲图案。
江临笑了,笑容里有解脱,也有终于被理解的释然:“还记得新生欢迎会吗?
我说要‘让古籍里的智慧在新时代醒来’,其实那些智慧从未沉睡。
你看 ——” 他指向窗外,巷口的老槐树下,几个初中生正围着手机,屏幕上播放的不是游戏,而是他去年在博物馆讲解岳飞的视频,“当有人愿意停下脚步,听一段历史,文明就醒了一次。”
苏晴望着他的侧脸,晨光从防盗网的间隙漏进来,在他眼下的青黑处镀上金边。
那个曾在女生宿舍楼下笨拙摆蜡烛的书呆子,那个在招聘会被 HR 嘲笑的历史系学生,此刻眼中燃烧的光,比任何时候都明亮。
她忽然想起玉坠背面的刻字,终于明白:所谓唤神者,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,而是千万个 “记得” 的人,共同举起了文明的火炬。
4 莫高窟泪2025 年 10 月,河西走廊的风沙在列车车窗上划出细密的痕迹,江临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黄褐色戈壁,掌心反复摩挲着帆布包上的 “华夏文明” 印花 —— 经过半年的磨损,布料已薄得能透出掌纹,却在边缘处泛着不易察觉的金光,像被历史的风沙打磨出的勋章。
他身旁的苏晴正在翻看《敦煌图录》,米色风衣上还沾着玄武门之战时的尘土,颈间的 “晴” 字玉坠被她用红绳重新串过,坠子贴着胸口,与她腕间新浮现的莲花形印记遥相呼应。
“先生,您的车票。”
列车员的声音惊醒了沉思中的江临。
他慌忙掏出皱巴巴的硬座票,指尖掠过票面上的 “兰州 — 敦煌” 字样,忽然想起守墓人陈玄在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