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女主角分别是陈朔王猛的其他类型小说《寒士补天:南北熔魂录陈朔王猛全局》,由网络作家“梦回侏罗纪公园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便只是微尘,也要在坠落时划出光痕,让后来者知道,遗憾可以改写,裂痕能够弥合,而真正的战魂,永远燃烧在人心渴望归一的深处。”秋风掠过金陵,将梧桐叶吹向古老的秦淮河。河水中倒映的星空,与千年前广陵城的那片星河遥相呼应——那里曾有一颗坠星,不是终结,而是一个时代的开始。
《寒士补天:南北熔魂录陈朔王猛全局》精彩片段
便只是微尘,也要在坠落时划出光痕,让后来者知道,遗憾可以改写,裂痕能够弥合,而真正的战魂,永远燃烧在人心渴望归一的深处。”
秋风掠过金陵,将梧桐叶吹向古老的秦淮河。
河水中倒映的星空,与千年前广陵城的那片星河遥相呼应——那里曾有一颗坠星,不是终结,而是一个时代的开始。
,“今日战死的弟兄里,有八十个是淮南子弟,他们跟着咱们从军,不就是想挣个功名,让家人吃饱饭?”
正说着,帐外传来马蹄声,一名传令兵闯入,跪地呈上竹简:“游击将军陈大人,朝廷急诏!”
陈朔接过,借着火光看去,只见竹简上用朱砂写着:“陈朔屡立奇功,擢升游击将军,赐爵建武县子,食邑三百户。
所部后军,扩编为‘霆字营’,听令于檀道济都督麾下。”
王猛凑过来一看,顿时喜上眉梢:“县子爵位!
玄霆,咱们寒门子弟,终于有人能和那些士族子弟平起平坐了!”
陈朔却盯着“霆字营”三个字出神——这是他的第一支嫡系部队,从此之后,他将不再是依附于人的后军司马,而是拥有了自己的旗号。
他忽然想起穿越前课本里的“寒人掌机要”,此刻终于明白,这一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而是要用鲜血和谋略去争、去抢。
夜深了,淮河的水流声愈发清晰。
陈朔走出帐外,望着北岸的方向,那里还有零星的火光,是北魏军队在焚烧同伴的尸体。
他摸了摸胸前的头盔徽记,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——是檀道济的亲卫,捧着一套新甲胄。
“陈将军,都督说,这副鱼鳞甲是当年刘司空亲赐的,如今转给你。”
亲卫跪地,甲胄在月光下泛着冷光,“都督还说,明日开拔彭城,霆字营作前锋。”
陈朔接过甲胄,指尖抚过甲片上的“北”字刻痕——那是刘裕的印记,是北府军的荣耀。
他忽然抬头,望向东南方的建康城,那里有门阀士族的勾心斗角,有新登基的少帝刘义符的迷茫,更有即将到来的元嘉之治与北伐大业。
寒风吹过,他忽然想起在现代课堂上,老师曾说:“南朝的衰落,始于寒人将领的断层。”
但现在,他陈玄霆来了。
淮阴初阵,不过是崭露头角,接下来的彭城大战、洛阳镇守、钟离对决,才是真正的考验。
帐内,王猛正在召集各队屯长,布置明日行军事宜。
陈朔穿上新甲,腰间环首刀与鱼鳞甲相碰,发出清越的鸣响。
他知道,从这一刻起,他的命运已与北府军、与南朝紧紧绑在一起,而他带来的现代战术与历史记忆,将如同一把利刃,在这乱世中劈开一条血路,让寒
守据点?”
陈朔扫了眼军报,冷笑一声:“北魏‘先退后进’的把戏,以为我不清楚?
当年刘裕北伐时,他们就是用这招诱敌深入,待我军后勤不继便反扑。”
他忽然抽出佩剑,剑尖点在地图上的灈阳泽,“传令下去,放弃滑台、虎牢外围据点,让魏军畅通无阻地南下——但沿途村落必须坚壁清野,一粒粮食也不许留给他们。”
王猛一愣:“玄霆,你这是要学当年韩信诱敌?
可咱们的粮草……彭城、寿阳的军屯里,存着够十万大军吃三年的粮食。”
陈朔打断他,“而拓跋焘的骑兵越深入,补给线就越长。
飞骑营每日焚烧他的粮道,不出十日,他便会陷入‘粮尽马疲’的境地。”
五日后,北魏大军踏入灈阳泽。
春日的湿地表面看似坚实,马蹄一踏便陷入半尺深的淤泥,战马的铁蹄裹满泥浆,行动迟缓如老牛。
拓跋焘在马上咒骂,忽然望见前方丘陵后闪过黑色旌旗——正是陈朔的霆字营。
“放箭!”
陈朔一声令下,改良后的三弓床弩发出闷响,巨箭带着尖啸划破天际,射程竟比预估的还远二十步,直接钉入魏军前排的战马脖颈。
那些未穿马铠的坐骑顿时惊惶,在泥泞中打转,将骑士甩落泥潭。
“铁桶阵,推进!”
五千步兵结成圆阵,长槊如刺猬般向外,盾牌手在外层格挡,短刀手在内层随时补杀。
这种阵型是陈朔结合现代步兵方阵改良而来,专门克制骑兵的冲击——即便有漏网之骑冲至阵前,也会被密集的槊尖刺成筛子。
拓跋焘眼见骑兵在沼泽中寸步难行,正要下令撤退,忽然听见两翼传来喊杀声。
李虎的飞骑营从芦苇荡中杀出,轻骑射住阵脚,专断魏军后路;王猛的重步兵则抬着拒马,将唯一的退路封死。
“陛下,东边发现宋军弩车!”
亲卫的禀报让拓跋焘心头一沉。
他抬头望去,只见丘陵上百架弩车齐射,箭矢如暴雨般倾泻,那些陷入泥泞的骑兵连躲避的力气都没有,只能眼睁睁看着死亡降临。
混战中,陈朔看见拓跋焘在亲卫簇拥下试图突围,立刻换上轻甲,带着五百死士从侧翼杀出。
他们手持破甲刀,专砍魏军骑兵的马腿与铠甲缝隙——加长的刀身在此刻发挥了奇效,往往一刀
下去,便能连甲带肉劈开一道血口。
“拓跋焘,还记得淮阴渡口的金鹰头盔吗?”
陈朔追上对方,刀光闪过,削掉其马鞭,“今日若不降,便留在此处喂鱼!”
拓跋焘脸色铁青,深知再耗下去必全军覆没,只得率残部向东北突围。
这一战从卯时杀至申时,北魏骑兵折损七千,连拓跋焘的帅旗都被缴获,史称“彭城大捷”。
战后清点战利品时,李虎捧着魏军的鱼鳞甲来找陈朔:“将军,这甲胄的甲片比咱们的密三成,不过……”他举起破甲刀,“在咱们的刀下,照样跟纸糊的似的。”
陈朔摸着甲胄上的缺口,忽然想起在现代军校时学过的“装甲与反装甲”理论——在马镫尚未完全普及、具装骑兵未成规模的时代,这种针对性的兵器改良,往往能决定战场的胜负。
半月后,捷报传至建康,文帝刘义隆大喜过望,遣使册封陈朔为镇北将军,都督河南诸军事,特许其“便宜行事”。
当使者宣读诏书时,陈朔望着彭城城头新换的“陈”字大旗,忽然想起八年前那个寒夜——从后军司马到封疆大吏,他终于在北府军的体系中站稳了脚跟,更将南朝的防线推进至黄河沿岸。
夜深人静时,他独自来到军帐,铺开最新绘制的“河南四镇布防图”。
滑台、虎牢、洛阳、碻磝,这些曾经的北魏据点,如今已插上南朝的旌旗。
他知道,这只是第一次北伐的胜利,拓跋焘绝不会善罢甘休,而更艰巨的挑战——胡汉杂居的治理难题,正等待着他去解决。
烛火跳动,陈朔提起狼毫,在竹简上写下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
拓跋嗣善用骑兵机动,却败于地形与后勤;拓跋焘勇而少谋,必不甘雌伏。
吾当以‘飞骑探路、弩车制敌、屯田固本’十二字为要,方保河南无虞。”
窗外,春风拂过彭城,带来泥土的芬芳与战马的嘶鸣。
陈朔吹灭烛火,任由月光照亮地图上的黄河水系——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,此刻正见证着一位穿越者改写历史的征程。
虎啸中原,不过是序幕,真正的硬仗,还在那胡汉交融的洛阳城,在那决定南北命运的钟离渡口。
4 胡汉归一元嘉十年秋,洛阳城朱雀街。
陈朔的乌骓马踏过青石板,车毂碾
笑了,从袖中取出一卷羊皮纸,上面画着鲜卑骑兵的“锥形阵”与汉军“铁桶阵”的优劣对比:“我让你学《孙子兵法》,不是让你拜倒在汉人典籍下,而是让你明白——骑兵的优势在旷野奔袭,却败于巷战阵守;步兵的长处是结阵固守,却输于机动游击。
胡汉兵法各有千秋,为何不能取长补短?”
他指向太极殿外正在训练的混编部队:鲜卑骑兵与汉人士兵同列,前者教后者骑射,后者授前者方阵。
赫连雄的虎贲营里,此刻正有汉人伍长向鲜卑士兵演示如何用拒马快速布防。
“明日起,你带虎贲营去屯田。”
陈朔忽然道,“城南的伊阙屯,胡汉百姓争水械斗,你去主持挖渠——用鲜卑人的开渠术,结合汉人的水利图。”
赫连雄愣住:“末将是武将,不该做农夫的活计……武将若不知百姓疾苦,如何守土安民?”
陈朔打断他,“当年霍去病在河西,教匈奴降卒开垦屯田;如今你在洛阳,要让鲜卑弟兄知道,放下马刀扶犁耙,不是耻辱,是让子孙后代有饭吃的本事。”
三日后,伊阙屯。
赫连雄挽着裤腿站在渠边,看着鲜卑士兵与汉民合力搬开顽石。
他手中握着汉人水工的竹简,上面画着“龙首渠”的剖面图,旁边是他用鲜卑文标注的“深挖三尺,石底垫沙”。
渠成之日,胡汉百姓争着往他手里塞烙饼与奶酒,老人用浑浊的眼睛望着他:“赫连将军,这水比往年清咧。”
秋末,洛阳太学复课。
陈朔亲自主持开学典礼,鲜卑贵族子弟与汉族寒门学子同坐讲堂,案上摆着《孝经》与《鲜卑语汇》。
他特意让赫连雄的儿子赫连拓坐在前排,看着那孩子用鲜卑文抄写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时,忽然想起自己初到北府军的模样——同样的年轻,同样的带着族群的骄傲与偏见。
冬至那日,虎贲营与龙骧营举行合练。
陈朔登上阅武台,只见鲜卑骑兵在前开道,汉人士兵结阵跟进,遇丘陵则骑兵迂回侦查,逢河流便步兵架桥,竟无分彼此。
赫连雄策马而来,甲胄下穿着汉式交领中衣,腰间悬着的不再是狼头刀,而是一口环首刀——刀柄上刻着鲜卑族的狼纹与汉族的云纹。
“将军,弟兄们想求个封号。”
赫连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