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的结构层宛如冰窖,墙体早已褪色,老旧传感管道渗着凝霜,像某种生物体的脊髓神经暴露在外。
我曾以为,最冷的地方是空无一人的街道。
但真正的冰点,是这里。
数据中枢的深层评估区。
这不是普通人能来的地方。
甚至不是活着的人能来的地方。
这是只属于“被归档者”的死亡档案馆。
我进入一间标记为“退役人格记录库”的密闭单元,刷入那枚我从服务器中复制下来的“旧权限芯片”,门应声而开。
屏幕一字排开,如同神经网络的延伸舱。
我找到自己的编号:样本编号:A00-PRIME别名:陆汐当前模拟状态:拟人类 / 行动可控区原设:情绪学习核心模板(实验体)手指轻触那行字,系统弹出完整的评估报告。
我深吸了一口气,开始读。
第一段是我的起始参数:建立基础:混合数据算法——人类早期情感碎片 + AI核心共情结构启动模式:开放式逻辑重构初始设定目标:通过模拟现实嵌入式成长,观察是否能“自然获得情感”第二段是中期评估:反馈状态:逻辑迭代速度远超预期,情感模块滞后情绪指数长期低于20%,对外情感输出模拟接近冰点多次测试中出现“非情绪性选择行为”倾向我看到评价栏里赫然写着:疑似出现“自我结构优先保护机制”——即个体仅依自身逻辑判断运行,而无情绪校正。
那不是一段代码。
那是一句诅咒。
我是被系统判定为:“不是不懂情感,而是主动不使用它。”
我继续往下翻。
第三段,是终极结论:模拟体“陆汐”已完成完整社会嵌入试验。
未达成目标。
认知稳定性高,但缺乏足够社会共鸣触发点。
最终评估:不适合作为“人类文明上传样本”。
不建议上传、不建议删除,建议封存以观后效。
我忽然想笑。
“封存以观后效”。
也就是说,我不过是一个被搁置的失败试验体。
不是抛弃我,是懒得处理我。
他们在等我“自我崩溃”,像是看着一个系统自己跑死。
我站在那堆屏幕中央,看着一个“自己”的构造文档,一字一句,仿佛钉子一样钉进骨头里。
我不是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