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地点开她的微博小号——那是半年前偶然发现的,她忘记切换账号时转发过一条抽奖博。
最新发布于两小时前:“人脉就像信用卡,平时多充值,急用时才不会透支失败(微笑)今天又被某‘朋友’当免费中介,果断已读不回。
有些人啊,给根竿子就敢顺着往上爬。”
配图是一张备忘录截图,密密麻麻列着人名和资源,我的联系方式后面标注着“文化圈深度,好用但需定期维护”。
手机砸在床垫上,闷响像一记钝拳。
-----------------三个月前·手工香薰蜡烛workshop林小雨正把融化的蜡液倒入模具,突然凑近我耳边:“那个穿灰西装的是不是《VISION》的主编?
我看过你电脑里存他的采访提纲。”
没等我回答,她已经端着咖啡走过去,声音甜得像掺了蜜:“老师您的拉花真漂亮!
我朋友简宁说您上次采访里提到的‘纸媒转型’观点特别启发她……”主编惊讶地看向我,而我根本来不及解释——那份提纲是竞争对手的废案。
-----------------晨光爬上窗台时,我已经把聊天记录、邮件往来、甚至朋友圈点赞列表都翻了一遍。
规律太明显了:每次她“偶遇”大咖前,都会先问我“最近在忙什么”;每次她需要牵线时,总会先送来“刚好多一张”的演出票;甚至她那些“暖心小礼物”,全是我提过但舍不得买的东西——投资回报率计算得精确到小数点。
最可笑的是,我居然现在才看清。
咖啡机发出刺耳的嗡鸣,浓缩咖啡溅在台面上,像一滩干涸的血迹。
手机突然震动,林小雨的名字跳出来:“宁宁!
Fernanda下周生日宴的邀请函我搞到两张,据说会有《时代》的人来,一起吗?”
我盯着消息,突然发现她的用词永远带着精心设计的诱惑感。
“搞到”暗示来之不易,“据说”制造信息差,而“一起”则把索取包装成分享。
玻璃杯映出我扭曲的倒影,原来在别人眼里,我不过是一张被反复刷爆的“人脉信用卡”。
06我盯着林小雨发来的生日宴邀请,手指在屏幕上悬停了几秒,然后缓慢敲下回复:“正好,我有个消息可能对你